审核知识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如何做好现场审核记录?建议收藏
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审核记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三方审核而言,准确、详尽的审核记录是顺利通过审核机构评审并获得证书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内部审核来说,做好审核记录不仅能够有效证明审核活动的实施与成效,还能作为未来审核工作的参考教材,指导后续的审核应对与改进。
一、审核记录的作用
只有了解审核记录的作用才能确保审核记录的完整性。
1、证实审核过程的有效性
审核记录应当全面且具体地记录下审核的每一步骤与相关活动,以此确保整个审核流程既透明又可追溯。
这就像是为审核工作精心绘制了一幅详尽的路线图,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辨,有明确的路径可循,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审核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
2、提供审核证据
在审核流程中,需将观察到的实际状况、员工的直接陈述以及提交的所有文件等信息详尽记录,作为审核过程中的重要证据。
这些记录如同稳固的基石,为后续形成审核结论提供了坚实且可靠的依据。
3、支持审核结论
基于丰富的审核证据,我们可以形成准确的审核发现,并最终得出能够客观体现质量管理体系真实状况的审核结论。 这一结论不仅涵盖了对体系的全面评价,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为企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审核过程中,若发现有不符合项的记录,则需发布《不符合项通知》,明确要求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实施必要的改进措施。
二、审核记录包含内容
1、审核计划和范围
审核计划如同航海前的航线图和目的地设定,它清晰地界定了审核的目的、涵盖的范围以及遵循的准则,为审核工作设定了明确的边界。 这确保了审核人员在进行审核时心中有数,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审核的有效性和效率。
审核记录则需详尽反映审核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审核的具体过程、所涉及的标准条款以及被审核的部门。
换句话说,审核记录应当全面覆盖审核计划所要求审核的所有环节、条款及部门,以证明审核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
2、审核过程
在审核过程中,应详尽记录面谈交流、现场观察以及文件审查等各项活动,这犹如一部纪录片,真实、全面地再现了审核的每一个细节,使相关人员能够深入了解审核的实际状况。
审核记录需明确体现审核时的抽样规模,并具备可重现性和可追溯性。
审核员在与员工或其他人员进行面谈时,需记录相关人员的编号及其所属部门; 在审核文件或记录时,则需记录文件的名称及记录的编号; 而在检查仪器或设备时,则需记录相关仪器或设备的编码/编号,以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审核发现
审核记录应当详细记录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以及不符合项,为企业后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供清晰、具体的目标导向。 同时,审核记录还需涵盖被审核人员及部门所遵循的程序文件、执行方式以及保留的证据,以便全面了解其实际操作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审核发现不仅限于不符合项,符合审核准则要求的情况同样应被记录为审核发现,从而为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4、审核结论
在审核过程中,一旦发现不符合项,应在审核记录中做出明确标注。
而针对整个质量体系的审核结论,这包括了对体系的整体评价以及改进建议,应当被整合并体现在审核报告中,而非现场审核记录之中。
审核报告是对审核发现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的总结性文件,它提供了对体系运行状况的全面评价以及具体的改进方向,而现场审核记录则更侧重于记录审核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和发现。
三、做审核的注意点
1、详略程度要得当
审核记录的详尽程度需依据审核的具体目标和范围来定制。
针对关键的不符合项,必须详细记载其所有相关信息,诸如发现的时间、地点、相关人员及其背景情况。
审核过程中,应着重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并详细记录其实施状况。
此外,审核抽样的情况也需被准确记录,以确保所选样本既能代表整体情况,又具备可靠性。 这样的记录方式有助于全面、准确地反映审核过程及结果。
2、选择合适的格式和方法
审核记录可采取书面或电子等多种形式,选择时需优先考虑便于规范管理和快速检索的格式。 在记录过程中,应综合运用“询问、检查、观察”等多种方法,全面且客观地搜集审核信息,以保障审核记录的精确性和完整性。
无论是三方审核、二方审核还是内部审核,若审核委托方有特定的记录格式要求,则必须按照其指定格式进行记录。 这样的操作能够确保审核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综上所述,审核记录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确保审核记录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才能为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完善以及审核活动的不断优化提供坚实可靠的支撑。